阅读此文前网络股指配资哪家好,诚邀您点击一下
“关注”
,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
优质文章
,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,感谢您的支持~
“我做梦都想回大陆。”
蒋纬国曾经这样深情的表达。
“魂归故里,落叶归根”
这是每个中国人离开故土后,都会产生的意愿,
走得
越远越久,对故乡的怀念就越深越绵长。
想起祖父与父亲的遗愿,作为仅存的蒋家三代子孙,命不久矣的蒋孝勇有种莫名的迫切感,他觉得若是再不想想办法,那么蒋家两代移灵祖国大陆的愿望可能就很难实现了。
离世前,
蒋孝勇召开了一次非正式记者发布会。会上,蒋孝勇将自己的心声向众人吐露。
展开剩余94%仅仅两句话,就让世人唏嘘不已。
那么蒋孝勇到底说了什么,才能短短两句话就让世人心弦为之拨动呢?
少年热血
谈起中国近代史上无法绕过的人物,蒋介石绝对是其中一个。年幼时的蒋介石,家境并不好,母亲王采玉一人辛苦将其拉扯长大,这样颇为艰苦的生活养成了蒋介石坚忍、向上、勤劳、勇敢的性格。
童年时代,蒋介石就在家乡接受过洋学堂的教育,学习新知识、新思想,在这里,传统教育思想和新式的开放思想交织碰撞,为蒋介石埋下一颗革新的种子。
19岁时,蒋介石决定去日本留学,去之前,他就一剪刀将辫子给剪了下来,他认为这象征着腐朽的清朝,以表示自己要推翻腐朽王朝的决心。
1905年,分散在日本的各个革命团体统合起来,在孙中山的领导和组织下,成立了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,也是国民党的前身——
中国同盟会
。
顿时,整个东京犹如一个火药桶被点燃了一般,到处迸发出炙热的革命热情,受到这样浓烈气氛的熏染,被吸引的蒋介石也毫不犹豫的投身其中。
在这个过程里,蒋介石结识了一批有志革命的爱国青年,如
革命青年张群、何应钦、戴季陶等,还与同乡的革命志士陈其美结义为兄弟,在陈其美的极力推荐下,蒋介石得以加入同盟会,从此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中。
六年后,
武昌起义
爆发,蒋介石当即回国。
此时陈其美等人正在积极策划上海、杭州起义,但由于人手不够,无法顾及到杭州,决定召集敢死队。
回到国内的蒋介石得知此事,立刻挺身而出,担任敢死队队长。临行前,蒋介石分别向母亲、家兄致信诀别:
“今满虏气数将尽,我革命志士奋其一击,旦夕革命成功,共和造成......儿誓为革命牺牲,虽死无憾,勿以儿为念。”
信中言语悲壮,誓要为革命牺牲!随即,蒋介石率领敢死队,投身光复浙江的战役之中。
实际上,辛亥革命前后,中国内忧外患空前激烈,民族主义勃兴,救亡图存意识极为猛烈,数不胜数的仁人义士投身革命之中。
这样的气氛让蒋介石深受感染,此时的他,还是一个踌躇满志,富有革命冒险精神的爱国青年,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热情。
手握资本,逐渐变质
“浙江为今日唯一之根据地”。
南方反袁斗争相继失败,忙于筹划全国性武装起义的
孙中山
看到这封书面信函,觉得信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心意颇为相合,于是对之前印象不深的蒋介石很有好感。
1916年5月,陈其美被袁世凯杀害,令孙中山遗憾万分,便爱屋及乌,将对陈其美的旧情转移到蒋介石身上,对其寄予厚望。在之后一系列战争中,蒋介石逐渐成为孙中山得力的军事助手。
在打回广州的粤桂战争中,感觉不受重视的蒋介石提出辞职,借助粤军中真真假假的矛盾,试图谋求重要权位。此后6年,又来来回回辞职十几次,地位不断升高、巩固。
收复广州后,孙中山对蒋介石越发信任,认为其忠诚可嘉。但受到器重的蒋介石并不满足,开始培养自己的嫡系亲军。
1922年6月,陈炯明炮击总统府,孙中山在危急之中向蒋介石急电:
“事危急,盼速来!”
接到电报的蒋介石,得知孙中山处境危险,当即赶往广州,冒着极大风险,秘密越过警戒严密的叛军,潜入到永丰舰上,与孙中山见面。
此时孙中山身边,连一个高级亲信都没有,只有52个卫兵和600多个警备队。
“蒋君一人来此,足当两万援军!”
看到蒋介石甘冒奇险援助自己,孙中山感动的热泪盈眶,随即授予蒋介石海上指挥全权。
蒋介石在少年时就在日本留学学习军事,回国后更是参与诸多战役,其军事才能非同凡响。
这次危机中,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的蒋介石,令情势很快发生逆转,他带领永丰舰化解了叛军种种阴谋诡异,一路冲过炮火封锁,之后由于船上食物短缺,还亲自冒险到岸上采购。
这一个多月内,蒋介石陪着孙中山度过了最难熬的42天,从这次开始,孙中山坚定不移的对蒋介石报以最大的信任。蒋介石也赚得一笔丰厚的政治资本。
之后,孙中山思考再三,决定走苏俄结盟道路,便派遣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团赴苏联考察访问。这次苏联之行,让蒋介石对苏联体制和共产党产生了深深的警惕,立下了反苏反共的意向。
回国后,受孙中山之命,担任黄埔军校校长。蒋介石趁此机会大肆培植听命于自己的力量。开学时,就对新生进行“精神训话”,着重强调他个人的辉煌革命历史,将创办军校的伟绩想方设法往自己身上揽。
军校中,蒋介石积极培养亲信,他一次挑选500多个学员,每三月就集训一次,一年下来就培训了将近2000名军官。
以这些军官为主干,蒋介石组建了国民革命第一军,并将其培养成自己的嫡系部队,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“黄埔系”,也是蒋介石未来几十年掌握权势的根基。
其后,孙中山的逝世更是被蒋介石加以利用,取得国民党内继承权斗争的胜利。领导北伐战争后,势力极大膨胀的蒋介石,不仅与左派分裂,还悍然翻脸,化身刽子手,大肆捕杀“共产党员”、革命群众运动等等。
此时的蒋介石不再是曾经那个积极革命的先进青年,而是代表着腐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,开始了他的独裁专制统治。
败退台湾,思乡遗愿
抗战结束后,蒋介石自感兵力雄厚、只觉胜利在望、一切都在掌握之中,但在三大战役中,却兵败如山倒,尤其是渡江战役后,更是大势已去,大受打击的蒋介石只能率领残军败退台湾。
在台湾,蒋介石常常遥望故乡,作为一个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人,蒋介石对
落叶归根
极为看重,他希望自己去世后能够葬在祖国大陆,回到家乡故土。
台湾的桃源县大溪镇是个风景优美的小城镇,这里青山环绕,绿树成林,还有被青山绿林环抱的一个清冽湖泊。
蒋介石在台湾曾走遍各地,但对桃源县大溪镇情有独钟。一日,蒋介石坐车驶出大溪镇,途中想出去散散心,当他看到那片被两岸绵亘群峰环绕的清冽湖水,顿时触景生情。
“这个湖叫什么?”蒋介石凝视良久,忽而开口问道。
“当地人叫它牛角
楠埠。
”有人回答。
蒋介石听了,点点头。他抬起手中的拐杖,朝湖面画了个圈说:“以后叫
慈湖
吧。”周围人都知道,他是在借此怀念家乡。
蒋介石从小和母亲王采玉相依为命,对母亲感情至深。后来母亲去世时,蒋介石已经今非昔比,他请人给母亲修墓地,书对联,为母亲的坟庐起名
“慈庵”
,慈湖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。
“我已经很久没给母亲扫墓了。”
蒋介石腰板不再像年轻时挺的那么直,声音也不像年轻时那么洪亮有力。他望着大陆的方向,对故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深。
蒋介石常常用望远镜眺望大陆,直到年纪大了,仍步履蹒跚的拄着拐杖贴在望远镜前,看着隔着大海的福建海岸。
1975年,89岁的蒋介石在台北因心脏病去世,去世前,他对儿女再三嘱咐
:“我的棺木不要下葬,就放在慈湖,等以后两岸统一,就迁到我母亲墓旁,也算是落叶归根了。”
两代遗愿:魂归故里
“我做梦都想回大陆。”
蒋纬国曾经这样深情的表达。
实际上,1949年蒋介石虽然败退台湾,但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多数国民党人都一直坚持
“一个中国”
的立场,对于任何企图否认“只有一个中国”的阴谋都严厉对待。
蒋经国在父亲蒋介石去世后,成为台湾地区的领导人,他在任期间,封闭的海峡两岸逐渐有了往来。他从没忘记过父亲临终前的遗愿,也从未忘记祖国大陆才是他们的故乡。在蒋经国治理台湾期间,一直明确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。
小平同志对此非常欣赏
:“我们和蒋经国都讲一个中国,我们之间毕竟有共同的语言,都是炎黄子孙。”
《告台湾同胞书》发表8年后,在蒋经国的支持下,台湾老兵纷纷奔赴大陆探亲,两岸关系逐渐缓和。
可惜直到去世,蒋经国也没能完成蒋介石“两岸统一,回到奉天老家”的遗愿,心心念念的他立下了和父亲蒋介石同样的移灵遗嘱。
蒋经国的去世,一度让两岸已经缓和的关系降到冰点。还在世间的蒋纬国同样为之奔走。
九十年代,“台独”思潮猖獗,对此,晚年的蒋纬国旗帜鲜明的站出来,态度坚决的表示
:“台湾仍会‘坚持一个中国’,两岸和平统一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愿望!”
几年后,即便是做了开胸手术,蒋纬国仍然为反对“台独”四处奔走呼号。
1996年,蒋纬国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为父兄移灵大陆作出筹备,让两人奉土落安,以安民心,以促成两岸和平统一。
大会上鸦雀无声,众人心中惊诧不已,消息透露出去后,引起轩然大波,社会各界议论纷纷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,经过讨论,蒋经国的这个提议并没有被通过,甚至有人提议直接让“两蒋”在台湾安葬入土。
此时,蒋介石的孙子蒋孝勇眼看两位长辈浮厝日久,叔叔蒋纬国已经老去,而他还是晚期喉癌患者,时日无多,这件事如果再拖下去,蒋家两代遗愿的实现恐怕遥遥无期。
于是,蒋孝勇就亲自前往浙江溪口考察,想直接完成两位长辈移灵大陆的心愿。这在台湾地区当局引起了巨大波澜,且遭到极力反对,甚至其“直接移灵大陆”的主张被强烈封杀,引起了蒋孝勇的极大愤怒。
然而多年过去,蒋家在台湾逐渐落寞,已经没什么影响力,“移灵大陆”的遗志被一拖再拖,令他们愤怒又无可奈何。
面对这样的情况,1996年,愤懑之下的蒋孝勇以病重之身,向媒体召开了非正式记者发布会。
会上,蒋孝勇缓缓扫视着台下围着的人群,郑重而深情的说:
“我们中国人,都希望入土为安。大家都是炎黄子孙,都明白这种感情。而这,也是我的
祖父蒋介石和父亲蒋经国临终前唯一的遗愿!
”
“作为蒋家的后人,我想遵从这个传统,尽尽孝道,在有生之年实现先人的遗愿。只要有一丝希望,我也会全力实现他们的愿望。”
会上,坚定的发言,让众人感受到了蒋孝勇的坚定和沉重的情感。蒋家为这件事努力了几代人,只求叶落归根,入土为安,然而其中纷纷扰扰,阻力不断,到现在都没能实现,这样的现实,让世人唏嘘不已。
“葬我于高山之上兮,望我大陆。大陆不可见兮,只有痛苦……”
两年内,蒋纬国、
蒋孝勇
相继遗憾离世,两人作出了种种努力,而“两蒋”的灵柩却仍“暂
厝
”在慈湖,“移灵大陆”的想法就此搁置。
不过,历史大势浩浩荡荡势不可挡,台湾始终属于中国的一部分,两岸的和平统一也终将到来。到那时,“两蒋”魂归故里、安葬故土的遗愿也终究会实现。
#历史开讲#
发布于:天津市